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482
要在月球上生存,水资源不可或缺。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月壤水冰提取”技术负责人祖琳说,月球的极区蕴藏着大量的水冰资源,这些水冰不仅是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生命支持来源,比如饮用水、氧气,还可通过电解制取氢氧燃料,支撑深空探测任务的能源需求,从而降低从地球运输物资的成本和风险。
2021年6月25日开通运营的拉林铁路,结束了西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同步投入运营,历史性地实现复兴号对中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反观乌鲁木齐,偏居西北一隅的位置,为向西开放提供了便利。李瀚明指出,与乌鲁木齐类似的其实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两座城市都位于亚欧航路的中间点。利用空客A321XLR这样的远程窄体机,阿拉木图成功开航伦敦。在国内,乌鲁木齐是唯一一个用窄体机能直飞欧洲的航空枢纽。
余鹏在致辞中表示,篮球是一项“世界性的运动”,也是“属于青年的运动”,它所蕴含的团结、拼搏与奋斗精神,与侨界青年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余鹏指出,华裔青少年是侨社的未来,是中巴关系发展的新生力量。在中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的今天,体育与青年交流将进一步促进两国友好合作。期许青年球员们以篮球和青春为桥梁,走出侨社、融入巴西社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据国际网球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全球网球报告》,2021年全球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口有8718万人,中国以1992万人成为全球网球参与人数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占全球总网球人口的22.9%。同时,中国网球场的数量也为全球第二,达49767个。网球教练则以11350人位居全球第五。
正如他自己所说,“华润啤酒穿越了诸多周期,到今天依然能在行业中占领比较好的位置。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企业始终在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能够在世界中找到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始终能在趋势和方向中制定好自己的战略和蓝图,走在潮流的最前端。”
南宁7月1日电 (记者 黄艳梅)广西南宁市官方1日提供的信息显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下称“南A中心”)展示中心、运营服务中心于近日投入试运营。南宁正以南A中心为重要载体和抓手,构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创新合作枢纽。
所有参阅装备100%国产化的背后,是完整工业体系支撑下的自主创新之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正如那支从小米加步枪走来的人民军队,始终在变革中坚守初心。这场阅兵也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军队的和平理念,所有参阅装备都严格限定为防御性武器,既展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也表明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的庄严承诺。阅兵场上展示的不仅是硬实力,更有中国军队参与国际维和、反恐维稳、抗疫救灾的软实力,这种“执干戈以卫和平”的辩证法,正是当代中国军人对战争与和平命题的深刻回答。八十年前,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长城;八十年后,新时代革命军人用科技利剑守护和平发展的蓝天。透过这场新时代的阅兵,世界应该认识到:中国展示肌肉不是为了恐吓谁,而是向所有怀有霸权野心的势力划出清晰红线;中国发展军力不追求压倒谁,但要确保没有任何力量能胁迫中国人民放弃发展权利。那些铁甲铮鸣与战机呼啸,最终都化为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安全基石。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不久前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依托这座方舱,考古人员对整体套箱的文物开展精细化发掘。借助三维扫描建模与高光谱识别技术,就像给套箱做CT,捕捉到墓葬层层叠压的复杂信息,使得出土的各类材质脆弱的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在“群青”展区,中国海盐博物馆藏品“清青花缠枝莲梅瓶”备受关注。梅瓶,古人用来盛酒或插花,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这件文物的青花瓷纹样以青蓝为主色调,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井慧介绍,古代匠人巧妙运用青蓝色的浓淡变化,使纹样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青花的幽蓝含蓄、瓷白的素净温润,传递出中国文人推崇的“清、雅、淡”意境,宛如水墨画卷凝于瓷上,将绘画美学融入器物,体现古人“器以载美”的追求、“寓情于色”的智慧。
郑州7月1日电(记者 刘鹏)7月1日,为期62天的2025年铁路暑期运输启动。记者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郑州局)获悉,7月1日至8月31日,该局预计发送旅客约4000万人次。暑运期间将重点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行力度,串联“天山南北”推出多条精品线路,激活暑期旅游消费市场。
据四川省政府官网介绍,四川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八个区域之一,拥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性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多个重大区域创新平台。
机器人产业蓄能提速。机器人领域步入发展快车道,近两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平均同比增长10.2%,发展势能持续释放。细分领域看,特殊作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工业机器人2024年度同比分别增长28.4%、12.4%、7%,多场景应用加速落地,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